見證
呂澄
從自力到祂力
一個身心靈健康重整的故事
手機傳來吳梓健(Laura)略為低沉、輕柔的聲音。當時在瑞士約晚上十點,她安頓好三個孩子後,便爽快地接受訪問。
回顧多年經歷重肌無力症、憂鬱情緒來襲、過度換氣症候群等身心疾病的心路歷程,她直言:“我以為以往的人生路行得好,一切順利,便會一直繼續下去……原來人的思想和身體很脆弱,我低估了負面思想的破壞力,被它入侵,卻不去阻擋,漸漸會被它耗盡,自己都控制 不了!”
工作衝擊賠上健康
患上了重肌無力症
時光倒回2000年的香港,Laura剛從英國留學後回港。
以常人的眼光來看,Laura堪稱“人生勝利組”:傳統名校畢業、直升香港大學、任職傳媒機構、擁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……但她從來沒有想過當女強人,反而追求的是人生意義,及期望貢獻社會。一如以往,這個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高,力爭在每個崗位上表現出色。
那時電子商務方才開始,她加入一間大電訊公司,滿懷憧憬;怎知一切處於混亂的狀態,沒有方向可言。她自嘲活像一頭“牛”:憑著拼勁盲目付出,卻完全發揮不到應有的功能。理想與現實巨大的落差使她情緒低落,被負面思想無聲無息地侵襲,身體也被打垮。
“我的右眼不能活動,看東西模糊不清,有雙重影像,加上頭暈,即時被同事送院。因張不開眼睛,第一次困於黑暗中,被醫護人員推來推去,進行各種檢查:眼、腦、胸……我害怕得全身發抖。就在彷徨無助、不知前路之際,詩篇23篇這首詩歌不斷在耳邊響起,我感到不是一個人孤零零的,而是神陪伴著我,賜我出人意外的平安!”醫生診斷她患上“重肌無力症”,又稱“重症肌無力”(Myasthenia Gravis,簡稱 M. G.);此乃慢性疾病,需要終生吃藥。
移居英國疾病自愈
瑞士生活深感吃力
2002年8月,Laura步入婚姻的殿堂。她放棄事業離開香港,跟丈夫到英國居住。她第一時間尋找當地專科醫生跟進病情,經過一輪詳細檢查後,醫生診斷她並無重肌無力症,應該停藥;乍聽之下,她覺得是醫生在開玩笑呢!此後,她停服有關藥物至今。“如果留在香港,可能需要長期吃藥,料不到在英國竟然病除,這是神奇妙的恩典!現今回望這件事,仍然驚歎是神蹟,一切有神掌管。”
由於丈夫在瑞士有更好的工作機會,於是她再次搬家。
在這個舉目無親、全然陌生的國家,兩口子展開人生新一頁。“三個孩子在瑞士出世,沒有親人幫忙,聘請家傭費用又高,惟有獨自包攬家庭大小事務,頗感吃力。”她事事親力親為,照顧周到,通常一件事尚未完成,心裡早已籌劃著另一件,時間表被填得滿滿的,壓根兒沒有空隙讓自己稍為放鬆,這種勞累的生活模式持續約十年之久。
日積月累下,她的身心極為疲憊,開始出現負面情緒。2014年間,Laura無法解釋為何心情欠佳、無故哭泣、失眠,甚至憂鬱;現在細想,才明白問題所在。
“丈夫對事業充滿雄心壯志,拼命工作,放工回家已身心疲乏,只想休息,較少說話,沒有時間向我們表達關心。我倆各有各忙,見面時間少,缺乏溝通,難以表達愛或感受愛。有時看著他,雖近在咫尺,感覺卻遙遠似外人。身為母親和家庭主婦,每日的責任和家務沒完沒了,不停付出,缺乏休息,簡直身心透支,我變得麻木、心硬,好像已忘記何謂愛。”在不知不覺間,家變成一股無形的壓力,將她壓得喘不過氣來。
憂鬱情緒悄然來襲
患過度換氣症候群
第一次過度換氣症候群來襲時,她根本毫無察覺:“我以為天色灰濛濛的, 心情才會鬱鬱寡歡,加上自己盡心盡意照顧家庭,精疲力竭而已。但肯定的是,當時有很多不能對人說出來的負面情緒:感受不到愛、不知婚姻能否繼續下去……”
她試過凌晨四點起床,望著自己的家覺得很陌生,多留一刻都受不了,便跑到附近的農場去。一個晚上,她內心極度不安,不知如何是好,全身乏力跪在陽台痛哭、呼求神。當時心裡有聲音響起:“我是神,我很愛你!”即刻讓她有力量站起來。自此,她知道人無論摔得有多重,只要有神的愛,就能夠重新得力爬起身。
2014年某日,她急於為渡假歸家的孩子預備一個整潔的環境,不慎絆倒,跌傷下巴,當時衝力甚大,引致後腦也隱隱作痛。第二天,她覺得心緒不寧、混身不舒服、胸痛,丈夫趕緊送她到醫院。途中,她手腳麻痹,麻痹感更伸延至心臟,兼呼吸急促。“我起初以為是中風,急症室醫生診斷為心理病——『過度換氣症候群』(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),類似恐慌發作(Panic attack),給我鎮靜劑後便讓我出院。”
是次經歷教她摸不著頭腦,隱藏內心許多的恐懼更浮現出來:是否重肌無力症病發?心臟病先兆?還是其它隱疾?“可能長期在外國生活,不像在香港有姊妹們互相分享每個成長階段面對的問題、身體變化等。我心裡充滿恐懼,可惜身邊沒有家人或同輩可以傾訴、扶持我……”
她因為類似的病癥再三入院,醫生明言沒有辦法幫助她,她應該向心理醫生求診。然而,她明白問題的癥結,乃在於自己容許負面思想及恐懼侵襲,卻不去抵擋。於是她學習倚靠神,相信惟有神的話語對她有幫助。但是,兩年後她因心靈軟弱而再次跌倒,到急症室求醫,醫生表示無能為力。
在痛定思痛後,她意識到凡事作主、抓緊一切的生活方式,實在令她不勝負荷,還嚴重損害身心健康。她反問自己:“值得嗎?”
她堅決靠著神的力量戰勝一切。
人的盡頭神的起頭
透過聖經向她說話
人的盡頭,正是神的起頭!
Laura記起初到瑞士參加“研讀聖經團契”(Bible Study Fellowship,簡稱BSF),自從孩子相繼出生,她便停止聚會。她決心重投BSF,用心讀聖經,進一步認識神,打穩信仰根基。神透過出埃及記向她說話:
(一) 神差遣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,在曠野流浪40年。“40年,常人看是很長的時間,在這個分秒必爭的社會,可謂荒廢光陰。我卻感同身受——生於香港,定居瑞士,不知哪兒是‘家’。我常問神:為何帶我到瑞士?神讓我知道,這些年沒有白費,自有祂的美意和作用。”
(二) 在曠野40年,神不停供應水、食物等給以色列人,但他們常出怨言,寧願回埃及,忘記以往做奴隸的日子。“神喚醒了我!以前,我不時埋怨做家庭主婦沒有假期、沒有休息。瑞士超市四季如一,沒有新的食物品種、沒有好吃的……我就像忘記神恩典的以色列人。祂帶我由更高的層次看生活:不愁衣食、有屋居住、有三個孩子,完全是福氣。”
完成出埃及記後,她明白重返BSF是神的心意:“聖經的話語又真又活,乃是生命之道,完全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使我有智慧和力量向前行,並確認祂是掌管生命的主宰。”回頭看,她也不能解釋往日為何會抑鬱。
當她讀聖經認識神越多,越激勵她繼續讀下去,也更清楚神如何改變、引領她。
價值觀及心態改變
放下重擔心情輕鬆
Laura素來抱著一個信念:婚後以家庭為重,專心相夫教子。誰知家庭主婦的角色非常辛苦,照顧小朋友更是一大挑戰。當日復日、年復年不斷地忙於煮食、洗衣服、搞衛生、教導孩子……引致身心俱疲,情緒低沉,乃是她始料未及的,有時更懷疑自己是否選擇錯誤?
“亞洲和歐洲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,在臉書(Facebook)或其他社交媒體的朋友圈中,分別更加明顯:亞洲友人衣著時尚、生活多姿多彩;相反,自己衣著樸素、面容憔悴、生活單調乏味,真的有些自卑!我曾在價值觀方面有迷失,但聖經教我分辨對錯,對自己肯定得多,不再疑惑。”
她自幼被家庭及社會“要付出才有成果”的觀念潛移默化,做任何事前必計算得失,才做決定。她向來著重孩子的發展成長,雖絕非“直升機家長”,但瑞士推行的教育相比香港輕鬆得多,她便特意在百忙中報讀蒙特梭利(Montessori)課程,希望儘量幫助孩子汲取並理解更多的知識,奈何付出多成果少。
“在這裡成長的孩子,普遍認為玩樂至為重要,我要抗衡主流文化、調整他們的價值觀很困難。以教中文為例,縱使是短短三十分鐘,孩子們不停互相嬉笑、丟東西,難以集中精神學習。”她深感孤掌難鳴,氣餒乏力。
讀聖經令她醒覺,世上沒有必勝的計算方法,事事豈能盡如人意,無怪乎往昔一直滿有挫敗感。故此,為何要自討苦吃?“沒有人可以照顧子女一生,惟有神可以。我知道神的心意最好,於是學習祈禱將孩子交託給神,由祂來帶領他們。這塊心頭大石去掉後,感覺一身輕鬆!”
學習耶穌饒恕功課
最好的崗位和安排
在研讀約翰福音期間,她有機會工作三個月,但神明確讓她知道,這不是祂為她預備的路向。
“讀約翰福音最大的提醒,便是耶穌背負世人的罪被釘十字架,祂是一個原諒我們過錯的神!我有時向孩子發怒,高聲責駡他們,往往事後心痛後悔。我嘗試將自己的過犯帶到神面前,跟孩子一起祈禱,認錯求原諒,結果心靈獲得釋放。”她學習主耶穌饒恕的功課,原諒孩子的過失,想不到因而改變家裡較為緊張的氣氛。
昔日,她高舉個人主義,努力追求理想,以自己的方法和能力做事,可惜事倍功半,換來的是身心勞累,並破壞親密的人際關係。現在,她學習放手,將生命的主權交給創造主,如約翰福音3:30所言:“他必興旺,我必衰微。”
神向她顯明:家庭就是她的工作崗位!她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和見證,讓孩子認識神,便是給予他們最好的禮物。她欣然接受神的美意——一份最有意義的工作。
夫妻關係開始重建
家庭成員彼此相愛
思想的改變,帶來行動的改變!2018年,對Laura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年。
Laura和丈夫把孩子交給祖母照顧,兩人去旅行。事實上,他們各自堅守崗位多年,很少享受二人世界,缺乏心靈溝通的時間太長,霎時間,她茫然不知如何向丈夫打開話題。
“感謝神,藉著祈禱使我的心境平靜,能夠以愛跟丈夫敞開心扉對話。我問他,有否關心我的日常生活或心情?我也給他時間,鼓勵他表達內心感受……因著彼此坦誠傾吐心事、需要,我們的關係變得親密多了。”這是夫妻關係重建的好開始——除了尋找自己,更要相伴成長到老,畢竟兩人不再年輕,要懂得珍惜眼前人。
她照著聖經的教導,學習為人父母之道,向孩子言傳身教正確的價值觀。“你們作父親的,不要惹兒女的氣,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,養育他們。”(以弗所書6:4)當人的思想、言行正面的時候,原來很多事情會迎刃而解。
她利用牆壁和房門當眼處,作為“家庭計劃”的平台,首個學習目標是“愛”:“我的家以往沒有重心,五個成員各有各玩耍或工作。於是我把愛分成許多不同的元素:鼓勵、包容、饒恕……透過醒目的圖畫、文字等媒介,提醒大家有意識地實踐彼此相愛。”她遵從神的教訓,建立家庭這個力量宏大的支持網,從而變得更堅強,恐懼漸少。
從繁變簡心靈平安
大自然是治療良方
Laura領悟擁有再多的物質,也不能滿足心靈所需。她下決心丟掉積聚多年的雜物,把住所收拾整齊,過簡約的生活。“東西過多反而阻塞心靈的空間,去認識及接受更美好的事物,如令人心曠神怡的大自然。”
她至愛擁抱大自然,行山成為其一大嗜好。她讚歎創造主的奇妙偉大,一草一木充滿生命力,自覺人真的很渺少。“我學會放慢腳步細賞周遭景色,用手機拍下眾多的美態。大自然教我謙虛,學習感恩,使我得著安慰、歡樂和正能量去面對每日的挑戰。”望著遍地開得燦爛的花兒,使她想到馬太福音6:28-30、34:
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;他也不勞苦,也不紡線。然而我告訴你們,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,他所穿戴的,還不如這一朵花呢!你們這小信的人哪!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,明天就丟在爐裡,神還給他這樣的妝飾,何況你們呢……所以,不要為明天憂慮,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;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。
Laura明白人十分軟弱,不再凡事一力承擔;她更不斷警惕自己,不再容許被恐懼征服。“現在我跟神很接近,願意由祂掌管我的生命,安然接受祂最好的安排,心靈平安得多;讀聖經使我有智慧地度日,給予我力量向前行;藉著禱告將一切交託給神,不用事事憂慮;參與教會和團契生活,建立屬靈的支援網絡。”
經過十多年跌跌撞撞的日子,她終於發現這個保持身心靈健康的秘訣!
圖片:1. Laura和三個兒子
2. 家庭計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