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照顧者心聲
取捨之間
Suki
帶著媽媽覆診的路途中,她突然問:“你現在夠生活嗎?” 這個有關經濟狀況的問題,她已問過好幾次,最擔心的是我入不敷支。
跟加國普通家庭一樣:供樓、供車、各種生活所需,每個月都有一定的開銷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我沉默一會後回答:“作為自由工作者,就要接受收入不穩的情況,但我換來的是時間。如果全職工作的話,哪可以不時陪著你看醫生……”魚與熊掌,不能兩者兼得,必須有所取捨。
媽媽當然希望子女能常伴左右,又怕自己成為負累,耽誤我們太多時間,阻礙我們的前途,因而經常落入矛盾的思想鬥爭中。
我跟她說:“一年有52個星期,如每星期見你一次,那是52次,一星期兩次是104次,那叫很多嗎?”
我再反問:“有錢是否可跟死去的爸爸飲茶?”
“不能。” 她輕歎。
當經歷過生離死別,便會更清楚如何作出抉擇。
疼我的爸爸過世數年,心仍在痛,那是“子欲養而親不待”的痛。現在雙親只剩下一個,還可以陪伴媽媽多久,我不知道。兄弟姐妹們也有默契,大家互相配合共同照顧媽媽。我周日的時間較靈活,便多作跑腿帶她看醫生、購物、散步等。時間許可的話,我儘可能帶著孩子一同前往,祖父母最高興看見孫子啊!
在我幼年的記憶中,留下好些深刻的印象,至今仍不磨滅:每年爸爸帶著我們一家數口,背著大包小包的禮物,回鄉探親。平日嚴肅的爸爸圍著祖父母轉,噓寒問暖,樂呵呵像個孩子。阿姨工作之餘,全力照顧公公婆婆,沒有結婚。當時只感到他們很愛父母,人日長,才逐漸明白背後的付出、掙扎、苦樂……不知不覺中,他們成為了我的好榜樣。
環顧四周,身邊都有不少孝順自己或配偶父母的鮮活例子。
朋友為了照顧年邁患病的父母,寧願奉上賠償金,提早終止合約。相信她面對的不止經濟壓力,還有其他問題,但她更看重父母的需要,所以毅然作出如斯抉擇。
有為人女婿或兒媳的,他們為行動不便的長輩沖洗身體、清潔穢物,打理老人一切所需,其親密無比的程度讓人以為是親生子女呢!
身為女兒、母親等多重角色,一道上一代與下一代的橋樑,我想傳承的是什麼?這也是取捨的問題。當我們認為甚或不滿新一代不懂尊敬長輩、孝順父母,我們有否以身作則?
聖經說:要孝敬父母,使你得福,在世長壽。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。 (以弗所書6: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