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戴不戴口罩
Jayne Zhou (加拿大)
現在,多倫多已經不強制帶口罩了,有人覺得終於解放了,從口罩禁制中解脫出來;有人則覺得不應該這麼快解除口罩令,因為病毒仍四處飛串,對大眾仍有很大威脅。對我來說,這其實是一個機會,讓我學習放鬆心裡的緊張,慢慢恢復應該有的生活形態。
究竟戴不戴口罩、戴口罩有沒有用等等這些坊間大家常常有所爭執的問題,我從來沒有找過一個可以讓我信服的答案。疫情期間的種種政策,在我看來,是醫學決定、還是政府行為或是經濟主導,是一個拉鋸及妥協的過程。但是,戴口罩確實給了我心理上的安全感,口罩令解封初期,出去購物遇到店裡不戴口罩的人,心裡自然而然地湧起緊張感;仍然不想外出餐廳堂吃,仍然對室內人群密集的地方能避則避。
前些天有機會和幾個老朋友聊天,大家聊到目前不再強制戴口罩的問題,其中一個朋友提及他們一家外出吃飯的時候,見到有些人一下車就帶上口罩然後走近店裡再把口罩摘下,從車裡到餐桌都沒有其他人,那戴口罩是為何呢?是習慣、還是似乎這樣就能帶來安全保障?腦海中突然現出某國高層出來群眾面前講話時,戴著口罩從屋裡走到話筒位置,然後摘下口罩講話。我禁不止失笑了——路途中沒有人有需要戴口罩嗎?答案自然是沒有需要,那為何要戴?當我深思究竟的時候,也反省自己有沒有過度緊張或放鬆,有沒有變成形勢主義的自我安慰,有沒有忽略了口罩戴與不戴其實和正確佩戴、按需佩戴,或者更深層面一點的,是在口罩背後的心裡安全係數問題。
提到安全係數問題,不能不提及防疫的種種措施,講白了,只是防止,不是杜絕,當中只是盡量減低中招或重病的幾率。同樣的,在日常生活中,倘若這個“防”已經影響到個人的生活甚至精神層面,防的副作用太多的時候,那麼,適當的甚至大幅度的調整變刻不容緩。即使沒有明顯的跡象,但是,當整個社會形態都在變化的時候,是不是也應當是到了調整的時候了呢?